2024年11月22日

讲座|刘平教授:经典文本视角下的以色列地与巴以冲突

作者: 刘索菲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22日 08:52 |
播放

10月20日,刘平教授通过“橡树书屋”进行了一场题为“经典文本中的以色列地与巴以冲突”的直播讲座。针对10月7日发生的哈以冲突,他在他几十年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刘平教授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毕业,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大领域:犹太哲学、汉语圣经学和基督教哲学。著有《建构中的汉语圣经学:汉语神学推陈出新之本源》、《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性危机》等著作。

刘平教授表示,大部分中国人会通过新闻联播和各种媒体等方式了解巴勒斯坦,但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无法连起来的片段,对背后的重大历史、宗教和神学也不太了解。他认为,“对历史的了解的缺席意味着对现实理解的破碎”,然而对于巴以冲突的著书浩如烟海,有的信息之间也彼此冲突。所以他主要通过一些经典文本(希伯来圣经、释经中的马加比书、新约、《犹太战记》、《贝尔福宣言》、《联合国大会181号宣言》)梳理了巴以冲突和哈以冲突,澄清了这片土地上各种族群的变迁,贯穿其中的是“土地神学”这个思想。

一、梳理之前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哈马斯是1987年建立的一个组织,标准称呼是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1988年巴勒斯坦建国,哈马斯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国当中的一个武装团体,目标是把巴勒斯坦地区的以色列人驱逐出去。

巴勒斯坦分为两大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中间隔了个以色列国,这两个地方掌权的人不一样,加沙地带掌权的是哈马斯,约旦河西岸掌权的是法塔赫。

刘平教授认为,不能把哈以冲突和巴以冲突等量齐观的看待,哈以冲突是巴以冲突的一个独特现象。他认为,哈马斯突击以色列这个主权国家不代表是巴勒斯坦国和巴勒斯坦人民突击以色列,而是巴勒斯坦国里面的一个武装团队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国。

10月7日出现的哈以冲突背后有两大因素:土地问题(立足之地);在这个土地之上活出什么形象出来,换句话说,是土地上人的生活体现的价值观的问题。

双方的土地意识都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政治身份和宗教背景。这块地不是单纯的领土观念问题,虽然是同一块土地却有两种不同的叙事:以色列地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地是与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犹太复国主义者称这块地为以色列地。同时这块地又被称为巴勒斯坦,这是与阿拉伯人的意识形态和身份紧密相连的。同一块地有两种符号表达,但是双方都公认这块地为圣地。

对这次战争哈马斯方面称其为阿克萨洪水。阿克萨是穆斯林在第二圣殿上建立的清真寺,他认为这是真主安拉给以色列人的惩罚。

哈马斯无差别的攻击以色列人,遭受到国际的谴责,西方国家把哈马斯定为恐怖组织,然而对于支持哈马斯的阿拉伯人来说,他们认为哈马斯是英雄,是圣战士,是在捍卫巴勒斯坦人的利益。

二、从以色列的叙事角度看巴以冲突   

以色列地在圣书时代被称为迦南美地、流奶与蜜之地、应许之地、也是肥沃新月地带,从1948年到现在的一系列冲突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以色列地在整个世界历史、古代文明史上以及现代历史上都有突出地位,连接了两河流域和埃及,是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的重要地理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1.希伯来圣经(基督教新教的旧约)

为什么这块地这么敏感、重要且让人纠结?刘平教授认为,源头要追溯到创世记12:1-3,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要让你成为大国(大国要有地)……亚伯拉罕被上帝呼召进入以色列地,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给了他七大应许,其中有三大应许非常重要,第一要有地,第二要有后裔,第三天下万国要接受你的福气。亚伯拉罕是第一个涉及到以色列地的人,他本人不是巴勒斯坦地区或者以色列地的土著,他是被上帝指示到这个地方去的,他的故乡是今天属于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吾珥,属于巴比伦文明的一部分,但从他开始人类文明史上一神主义宗教在多神主义(两河流域)文化中异军突起,形成亚伯拉罕的宗教体系,最著名的就是犹太教和公元1世纪形成的基督教和公元7世纪形成的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公认亚伯拉罕为他们的先祖。

巴以冲突/哈以冲突涉及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血缘、宗教、地理上的冲突,但他们从起源上同出一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以撒是犹太人的先祖。从亚伯拉罕开始这些人都叫希伯来人,从以撒的儿子雅各开始被称为以色列人,再后来被称为犹太人,但这些人都是同一个群体。以色列人和希伯来人在血缘、宗教、地理上来自同一个地方。

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400年,摩西带领他们出埃及,在申命记30:1-10上帝和摩西立约(土地神学/以色列圣约/巴勒斯坦圣约)。上帝既会因为以色列人不遵从祂的话语,把他们赶出以色列地,未来也会让他们回转,召聚他们回到这块土地上,重建国家和圣殿,同时上帝也会保守以色列国的繁荣昌盛。这个思想把后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问题都带出来了。土地神学认为,这块地是上帝给的,但是不是无条件的,通过契约建立的土地关系是有条件的土地圣约。以色列守约地就属于他,不守约地就不属于他,这种土地神学为以色列人和以色列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以色列人定居和侨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评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地确实是以色列的,但如果他们背信弃义会被赶走,以色列建国可以理解为是上帝允许的,但是如果他们不遵守圣书的价值观,将来也会面临被赶走的命运。所以我们不是一味地支持以色列,也不是一味地支持巴勒斯坦。

之后,扫罗建立的王国一代而亡,大卫二代而亡,所罗门时代以色列国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所灭,10个支派从此从历史上消失,南国犹大被巴比伦所灭,第一圣殿被毁。这说明上帝给了以色列这块地,他也建立了国家,经历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三代国王,但是所罗门王败坏,导致国家分裂;建立了两个国家北以色列南犹大,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国王违背上帝的话,上帝还是会惩罚他们,这说明申命记中提到的土地神学、有条件的圣约是非常有效的。

南国犹大被巴比伦灭掉之后,被掳到亚伯拉罕的故乡吾珥70年。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所灭,一部分人回到以色列地,一部分留在巴比伦,回去的人建立了第二圣殿。

摩西作为中介,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约,建立土地神学。地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在这个地方要活出上帝让他们活出的样子,否则上帝会兴起外邦人把他们掳走,这个地不是必然属于以色列人,而是有条件的。

从学术上讲,希伯来圣经中出现两次以色列地这个概念。以色列与掌握铁器技术的非利士人争战,以色列全地找不到一个铁匠(撒母耳记上13:19); 亚兰人出征从以色列地(北国)掳了一个小女子服事乃缦的妻子(列王记下5:2)。

2.释经中的马加比书

公元前332年,希腊灭掉波斯帝国,采取希腊化(希腊人的语言、生活方式习俗、价值观等)。公元前167年犹太人发动马加比起义反对希腊主义,公元前142年建立哈斯摩王朝。很快罗马帝国兴起灭掉希腊帝国,也灭掉了哈斯摩王朝。

南国犹大被灭掉之后,就没建立过王国,哈斯摩王朝短暂存在,但是很快就被罗马帝国灭掉了。虽然以色列人建立了短暂的王国,但他的命运没有否定土地神学,反而验证了以色列和以色列地之间的神学诠释——地不必然属于你,遵守上帝的话语地属于你,违背上帝的话语的话,上帝会兴起敌国攻击你,地不属于你。

3.新约时代

新约时代,基督教诞生了。基督教和第一代门徒怎么看待这块地?刘平教授认为基督教对此做出了重大突破——把实物的地理的地转化为灵性上的地。耶稣说上帝的国(要有地)近了你们要悔改,悔改和上帝的国联系在一起,占有这块地不一定要悔改,悔改是灵魂转向上帝、归向上帝,这是宗教层面的。耶稣说的上帝的国不是地理上的地,上帝的国是宗教意义上的国度,有份于和上帝的关系,不是实体的地,这是基督教的重大突破。

普天之下莫非灵性上的地,全世界都属于上帝的国度,而不是具体的哪个地方是上帝的国度。以色列这个地属于哪里基督教并不在意,只要允许基督徒朝圣就可以,他们不会为这个地争的你死我活。基督教不参与这个实体的地的争战,十字军东征是因为不许基督徒朝圣才发生的。

新教中,福音派支持以色列国,但不是所有的基督教都支持以色列国,也不是所有的犹太教都支持以色列国。新教认为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是圣书预言的实现。

4.《犹太战纪》(属于新约时代)

《犹太战纪》的作者是著名的犹太叛徒约瑟夫。公元66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发动了犹太罗马战争,约瑟夫是犹太人的将领,但他为了记录这段历史选择投降。后来他写了《犹太战纪》这本书,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很重要。《犹太战纪》记录了公元66-73年犹太人反对罗马帝国的悲壮历史。他亲自目睹了第二圣殿被罗马帝国踏平(公元70年)。

从此,犹太基督徒与犹太人分家。犹太基督徒认为,上帝借着罗马把圣殿灭掉,是上帝惩罚犹太人,所以就逃离了耶路撒冷。犹太人认为犹太基督徒也是犹太人,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从此犹太教和基督教一分为二。罗马帝国为了消除犹太人的记忆,把这个地方改名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原文是“非利士人之地”的意思,这是个充满了羞辱的名字,因为历史上以色列人曾被非利士人羞辱过。

新约和犹太战纪时代,这块地也会被灭掉,这个历史再次证明申命记中的以色列圣约是有效的。这个地不一定属于以色列,如果他背信弃义这个地不属于他,甚至会把这个地上的人赶走,宗教象征圣殿灭掉,这是历史中的事实。今天保留的西墙是原来第二圣殿的地基部分,不是墙的主体。

新约时代结束后,以色列人继续和罗马人争战。公元132年,犹太人发动了第二次起义巴尔·科赫巴起义(公元132-135年),这是最后一个以色列国。巴尔·科赫巴起义建立的王国只存在了两年时间,从此以后一直到1948年,这个地方就没出现以色列国。也就是说,公元135-1948年这个地方没有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以色列进入大流散时期,在世界各地侨居。这个期间,这个地方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犹太人也有但是是极少数。从此以后,巴勒斯坦成为大叙利亚地区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兴起后占领这个地方,在第二圣殿的遗址上建立了两个清真寺——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是第三大清真寺,他们相信穆罕默德在这里升天,耶稣也在这里升天,所以三大宗教都称之为圣殿。

罗马帝国留下西墙地基部分让以色列人凭吊历史,纪念先祖苦难的命运,也被称为哭墙。

之后这个地方被苏丹和十字军占领,意味着这个地方并不必然属于以色列。

1517-1917年这400年的历史,这个地方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以色列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面的一个地区,巴勒斯坦不是独立的行政单位。1872年,奥斯曼把这个地方归属于伊斯坦布尔直接管理。这400年这块地由土耳其占领,是信仰伊斯兰的阿拉伯人占领。

新约和《犹太战纪》之后的历史,以色列不占主体,以色列在将近2000年是少数派,以色列这块地被不同的族群占领。

5.《贝尔福宣言》

1917年,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并愿意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贝尔福发布这个宣言是希望联络犹太人攻打土耳其,因为奥斯曼在一战期间和英国是对头。1922年,土耳其战败并撤出这个地方,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

英国许诺以色列建立犹太民族家园,因此以色列积极筹备建国,大规模移民,从阿拉伯人手中花钱购买土地,并把契约保留下来。将近2000年这个地方属于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买了地,并且有契约在手,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以色列国建立的时候地是合法的。但阿拉伯人觉得以色列是欧洲来的移民,对他们实行的是殖民政策,购买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成为劳工,对他们进行经济剥削,这是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叙事。

6.《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

1947年,联合国大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分割方案,提出建立两个临时国家,以色列人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国,双方各自分治,这是理解整个土地问题的重要文献。1948年建立现代的以色列国,本来巴勒斯坦国也应该在1948年建立,但是他们因为内斗,1988年才建国。以色列建国时阿拉伯人占45%,犹太人占55%,巴勒斯坦建国时阿拉伯人占了99%,犹太人只占1%,刘平教授认为这个事实要讲清楚。

一直到今天以色列国还有上百万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生活在一个国家,并且他们之间没有冲突。如果哈马斯要灭以色列国,那怎么处理以色列国中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深入帝国内部,如果他们想起义的话,很快会推翻以色列国,但是他们和以色列国是和睦相处的,至少能和平共存。

以色列1948年立国,但从1947年开始就一直打仗。1967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击退了埃及军队,占领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但是又还给他们了。历史上以色列国曾经把现在的巴勒斯坦的领土全部占领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巴勒斯坦国家(1988年建国),所以不存在以色列侵略巴勒斯坦国的说法。历史上,加沙曾经被埃及占领,约旦河西岸也曾经被约旦人占领。

2005年,以色列人撤出了加沙地带,但国际法规定以色列国要对这个他们曾经占领过的地方负责。很多人骂以色列不人道,围困加沙,断水断电,刘平教授认为,这是没客观地看这个问题。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基本供应都来自以色列,这是客观事实,哈马斯凭什么花钱打仗,不花钱建立基础设施,而是希望敌国提供帮助?犹太人断电是暂时的,也提前告诉加沙要断水断电,让他们撤离,也开辟通道,等他们走了之后再打。以色列是出于国际法对巴勒斯坦国负责,提供他们的日常需要。本来水电就是以色列的,他们可以不提供,但出于人道主义提供。

最后,刘平教授对哈以冲突做了三点回应:

1.现在的以色列国还有20%的阿拉伯人,哈马斯代表阿拉伯人想灭掉以色列,那以色列国和约旦河西的阿拉伯人怎么办?以色列从军事上讲完全可以消灭哈马斯,但哈马斯背后的观念不能消失,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消灭对方的办法不是办法。在同一块土地上巴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非以消灭他者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双方之间是互为他者共存的方式,应该和平共处。在这片土地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是共生的群体,以色列先来到这片土地,阿拉伯人后来,但在历史上他们都曾占少数也占多数。

2.土地属于谁——土地上的生活方式是重要依据。历史证明,土地不是永远属于以色列人。虽然以色列现在很强大,但如果不能遵守现代文明的法则会像历史上被赶出一样被赶走。以色列国是激活了希伯来文明因素的国家,尊重保护公民的权力,培养公民创造力等,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的哈以战争以色列会赢,但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能避免土地神学,如果之后不符合文明价值观也依然会被赶出去。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哈马斯和巴勒斯坦。

3.关于以色列有两种宏大叙事:巴勒斯坦人纳克巴的叙事,以色列从大屠杀的浩劫到重生的叙事,在这两种叙事中,一方的圣徒成为另一方的恐怖分子,一方的痛苦成为另一方的快乐来源。巴以冲突你死我活的叙事的关键点在于,同一个土地上,两个族群是否展现出现代文明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作为个体是否获得了尊严、活出了尊严。衡量双方公正与否的尺度在于此。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